中国绿色时报1月9日报道(记者张辉)父辈们已经饱受风沙之苦,说啥也不能再让孩子们受苦。2000年的一天,当看到风沙再次来袭,将农田掩埋时,张生成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,他作出决定,一定要改变现状。张生成是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长城乡新庄村村民、共产党员。从2000年开始,他坚持在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、红水河东岸的风沙口造林,十几年如一日,累计投资68万多元,压沙造林1万多亩,栽植梭梭、花棒、毛条480多万株,沿红水河岸营造出一条宽1公里、长17公里的绿色屏障,当地11个村近2000户群众的3万多亩农田得到有效保护。
2013年,张生成被全国绿化委员会等单位授予全国防沙治沙标兵称号。新庄村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,登高远望一片沙,大风一起不见家是这里的真实写照。进入大漠,方知治沙苦。
长城乡是凉州区主要的风沙口,这里一年四季风沙不断。每年春秋两季,张生成和乡亲们带上干粮,早早来到治沙现场,一干就是十五六个小时,开沟、压沙,栽植梭梭、花棒、红柳、白榆、沙枣等苗木,渴了就喝口凉水,饿了就啃口干馍,累了就躺在沙地上缓口气。
沙漠里没有通信、照明设备,晚上全靠一盏煤油灯。一觉醒来,被子上、眼里、嘴里都是沙。植树离不开水,可沙漠又是最缺水的地方。为了解决水源运输,张生成卖掉自家牲畜,买了一辆吉普车,在家与沙漠之间运水浇苗。
在茫茫沙海中种树,不知要反复多少回。有时狂风骤起,前一天刚种好的树苗,第二天不是根部裸露,就是干脆被连根拔起。头一天挖好的树坑,一夜之间就被风沙填平。
为提高苗木成活率,张生成穿上皮袄,专拣大风扬沙天气,走进沙窝,仔细观察,看风从何方起,沙向何处落,哪里能种草,哪里能栽树。一次次观察,他总结出秋天先压沙,用麦草或玉米秸秆在沙漠上压出草方格,保证沙丘表面不流动;春天再植树,在草方格里面栽植梭梭、花棒等沙生苗木。
多年治沙和细心琢磨,他悟出了一个道理:治沙要讲科学,不能蛮干,要打持久战。张生成善于学习,他是林业部门的常客。
这几年,在林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,他采用大苗深栽泥酱蘸根一把草,一棵苗容器苗移栽等技术栽植苗木,还设计制作了专门栽植沙生苗木的工具,有效地提高了造林质量。树活了,草多了,昔日的沙海泛绿了。
但是,让张生成感到心痛的是,一些群众经常把牛、羊赶进沙窝放牧,更有甚者,在利益驱动下,采摘沙米、黄毛柴、沙蓋等野生沙生植物果实。造林不易,育林更难。张生成主动当起了新庄村东沙窝义务护林员,并定了两条规矩:一是任何人不准在林地内放牧,二是任何人不准损坏一草一木。
为这事,张生成没少跟放牧人员理论。有人劝他,乡里乡亲,低头不见抬头见。他说:给这些人留面子,就会断送沙区人民的命根子。
近几年,国家对生态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加大,张生成积极争取,在林业部门的支持下,仅2013年和2014年,他就带领乡亲们完成治沙项目3000多亩,栽植沙生植物100多万株。功夫不负有心人。如今在位于武威市城区以东23公里的八十里大沙漠,草方格如网紧紧锁住大漠,棵棵梭梭扎根脚下。
本文来源:b体育官网-www.pi-rae.com